7月11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胡海忠教授做客“西北哲学讲坛”第68讲,以“情深而文明——从整体论理解中国哲学的情感”为题展开专题讲座。讲座以对周易整体观的研究为基础,突破传统哲学史叙事框架,通过语义考据、哲学义理与现实关怀的三重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国哲学中“情”的独特内涵与现代价值。本次讲座由王雪梅教授主持,彭鹏副教授与谈,线上线下40余位师生参与。

胡海忠教授首先从现代汉语“情”的语义分化切入,指出其既指向内在心理状态(如情绪、情怀),亦指代外在情境事实(如情况、情节)。这种双重性在古代文献中早有体现,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情”,指涉事件本真状态;而《礼记·礼运》“人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则聚焦主观情感体验。这种语义模糊性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折射出中国哲学对“情”的本质认知——并非孤立的心理现象,而是与天地万物之“实”相互贯通的存在样态。
在甲骨文与金文中,虽未见“情”字直接记载,但“青”部文字如“精”“清”的构形已隐含“真实”“纯粹”之意。西周金文中“情”的雏形与“诚”“信”等概念关联,体现出对存在本真性的关注。胡海忠教授指出,黄德宽在《古文字谱系疏证》就指出,战国竹简中“情”字多从“心”从“青”,既指“心之实”,亦含“物之精”,形成“心性-物理”的双重指涉。这种语义基因决定了中国哲学中“情”从源头上就与“真实”“整体”概念深度绑定,如《周易·系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将情感视为贯通天人、维系整体秩序的关键媒介。
其次,胡海忠教授通过对比中西哲学传统,指出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对“变化绝对性”的终极确认。不同于柏拉图将变化视为“理念”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设定“不动的推动者”,《周易》以“生生之谓易”将变化确立为宇宙的根本属性。在此框架下,“情”并非被动的心理反应,而是变化过程中万物关联的显现方式。张载“一物两体”理论揭示,气的聚散变化构成情感的物质基础,而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则将情感体验理解为气之流动的生命觉知。这种“变化即存在”的本体论,使情感获得了与天地同构的哲学地位。
在性情关系问题上,胡海忠教授不同于“宋明理学贬情”的简化认知,而提出新的观点。他以朱熹“性为未发,情为已发”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理学体系中情感的结构性位置:“性”作为宇宙整体秩序的内化,“情”则是秩序在个体层面的动态展开。这种关系类似《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的价值不在于被压制,而在于对变化的恰当回应。胡海忠教授也提到明代王夫之“情者,性之端也”的命题,这一命题更将情感视为人性展开的起点,形成“性-情-气”的整体循环:性为气之理,情为气之动,气为性之情的物质载体,三者在变化中构成有机整体。
胡海忠教授以魏晋玄学“情礼之辩”为例,阐释了中国哲学中情感实践的独特智慧。王弼“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的论断,既承认圣人对情感的超越性,又肯定情感作为人性本然的合理性。这种“既超越又内在”的态度,发展出“体情-化情”的双重功夫:“体情”要求如嵇康《声无哀乐论》所言,在情感体验中觉察万物运化的节律;“化情”则需通过“克己复礼”“养心莫善于寡欲”等实践,使个体情感与天地生生之道相协调。这种实践智慧在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诗境中达到巅峰,展现出情感从“被动感受”到“主动运化”的哲学升华。
最后,针对现代社会普遍的情绪障碍问题,胡海忠教授提出中国哲学的“情”理论蕴含着三重疗愈路径:其一,“情境关联”的认知重构。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将情感视为个体心理机制的产物,中国哲学强调“情生于境,境由心转”,如《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将情感视为个体与世界互动的产物。这种认知模式为理解抑郁症等现代心理疾病提供了新视角——当“家庭关系失调说”成为心理学主流时,儒家“父子和”的伦理智慧实则揭示了情感问题的整体性根源,而“修身-齐家”的递进路径亦暗含系统疗愈的可能。
其二,“动态平衡”的功夫实践。根据孟子“反求诸己”、程颢“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修养论的提出,由此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情感调节技术。胡海忠教授特别提到明代大儒王阳明“事上磨炼”的方法——通过在具体事务中觉察情感发动的契机,实现“致良知”的情感管理。这种功夫论与现代正念疗法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但其更强调在“事亲从兄”等具体伦理关系中完成情感修炼,从而避免了西方心理学的抽象化倾向。
其三,“整体超越”的境界提升。在庄子“齐物论”视域下,“情”的终极意义在于超越个体有限性,融入天地大化。胡海忠教授以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为例,说明了中国文人是如何通过情感体验实现对生死焦虑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否定情感,而是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变化认知中,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宇宙生生不息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冲突中,胡海忠教授指出中国哲学的情感伦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对比西方“理性契约论”对情感的排斥,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情感模式,展现出从具体到普遍的伦理建构路径。这种路径以“情”为纽带,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类推,将家庭伦理扩展至社会、自然领域。胡海忠教授特别强调,这种推广不是主观任意的情感泛滥,而是基于“万物一体”的整体认知——如张载《西铭》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民胞物与”境界论,表现出情感的展开始终以对整体关联性的体认为基础的倾向。
胡海忠教授强调这一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直接的启示。当“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民心相通”时,其哲学根基正是中国传统的情感整体观。不同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权力博弈思维,“民心相通”预设了情感作为跨文化理解基础的可能性——正如《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情感共鸣被视为超越文化差异的普遍人性基础。胡海忠教授引用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论断,指出这种情感伦理既尊重文化特殊性,又超越了相对主义,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彭鹏副教授在与谈中给予胡海忠教授的研究突破以高度评价:“通过‘变化论-整体论’框架,传统的‘情’概念被激活为具有现代解释力的哲学范畴。”他特别肯定了语义考据与义理阐释的结合,认为这种方法为中国哲学概念的现代转化提供了范例。针对魏晋玄学“情无哀乐”与“情之所钟”的悖论,彭鹏副教授进一步探讨了情感“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现代情感教育的启示。
王雪梅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讲座展现了中国哲学“知行合一”的本质特征:“从《周易》的变化哲学,到魏晋的情感自觉,再到当代的心理疗愈,胡海忠教授的研究始终保持着对现实问题的哲学敏感。”她强调,这种将经典诠释与时代问题相结合的路径,正是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
讲座尾声,胡海忠教授就哲学与心理学在抑郁症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他指出中国哲学在情感动机、家庭伦理及人生价值等方面蕴含丰富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根源常与家庭关系相关,而哲学思考结合心理咨询可给予患者更多的启发与帮助。同时还探讨了相关理论落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现场讨论热烈,为本次学术活动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