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刘丰教授做客“西北哲学讲坛”第66讲,作了题为“《礼运》与战国时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建构”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同时是彩票平台排行榜
教学实践周线上活动,由张学广院长主持,曹振明副教授与谈,彩票平台排行榜
师生70余人参加。

刘丰教授开篇即点明,《礼记·礼运》篇作为早期儒学研究的核心文本,其第一章“大同小康”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关键议题,更与当代中华文明特性研究紧密相关。随后,他以《礼记·礼运》为切入,对早期儒学中“礼”的产生、功能、价值、普遍性及其儒家历史哲学内涵等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
首先,刘丰教授强调应将《礼运》置于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交锋语境中,详细剖析战国时期其他学派对儒家之“礼”提出的系统性挑战,这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礼运》思想内涵的重要前提。他详细分析了战国时期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对“礼”的反思和质疑,如《老子》中提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强调历史的阶段性和律法作用而反对礼,墨家从逻辑实证角度对“礼”作出发难,并主张节葬、非乐等,指出战国时期其他学派从价值层面质疑礼的价值,从历史角度否定礼的普遍性,从社会发展角度否定理想社会中的礼,从逻辑角度说明礼的荒谬性等,儒家之“礼”面临着系统性的质疑和挑战。
刘丰教授指出,《礼运》从礼的产生、礼的功能、礼的价值、礼与历史发展、礼与理想社会等多方面,回应了战国时期其他学派对儒家之“礼”的质疑和批判,从更加宏观、深入的角度论证了儒家所主张的“礼”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在本体论层面,《礼运》中“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等论述,与《周易》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宇宙论有互通之处,将“礼”从具体的仪式提升为贯通天地阴阳的宇宙法则,故而为“承天之道”。在功能论层面,既强调“礼”承继天道秩序的形而上意义,又通过“以治人之情”的论述,将“礼”的功能和价值落实为现实人伦社会的根本原则,形成了“承天道—治人情”的贯通天人的完整理论闭环,通过“礼”的规范使个体情感与社会秩序达成和谐。
在此基础上,刘丰教授对《礼运》中“大同小康”的儒家思想脉络和历史哲学内涵等展开了深度阐发。他引用大量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从儒家的思想发展脉络中,深入发掘和论证了《礼运》中“大同”思想的儒家思想内涵及其蕴含的儒家历史哲学,指出儒家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是通过“礼”的变化或运转体现出来的,“礼”无时不在,“大同”时期也有“礼”。刘丰教授强调,以往的研究多将“大同”和“小康”视为“历史退化”的两个阶段,“大同”之世近似于“无为”,“小康”之世则以“礼”治世,是“大同”的退化,刘丰教授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他通过《礼记·礼运》《孔子家语·礼运》等文献的对比和详细解读,论证了“大同”和“小康”是理想与现实的区别,这不仅进一步说明了“礼”的普遍性,而且也树立了儒家的理想社会形态理论,从而也是对老庄道家等的一种批驳和回应。刘丰教授指出,“礼运”不但是儒家的历史哲学,同时也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战国时期的儒家正是通过《礼运》来阐释对于历史变化发展和理想社会的认识,《礼运》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儒家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视角。
在与谈环节中,曹振明副教授指出,刘丰教授的报告非常高端,也十分前沿,突破了将《礼运》中“大同”思想归为墨家或道家影响的传统看法,通过传世和出土文献将其纳入从孔子到战国的儒家思想脉络之中,并以“礼运”为切入对儒家之“礼”做了系统深刻的反思和解读,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于儒家之“礼”特别是其儒家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内涵的认识,而且启发我们应注意从时代背景和诸子异同比较视野,对各个学派的哲学思想及其特质作出更加深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张学广院长也表示,讲座以《礼运》为切入点,串联起诸子思想交锋、儒家理论建构与历史哲学演进,不仅揭示了“礼”作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哲学根基,更通过“大同小康”的现代诠释,为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提供了学术支撑,体现了古典文本与当代议题的深度对话,具有重要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