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蜜林做客“西北哲学讲坛”第65讲,作了题为“中国‘和平’观念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意义”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同时是彩票平台排行榜
教学实践周线上活动,由张学广院长主持,曹振明副教授与谈,彩票平台排行榜
师生70余人参加。

讲座开始,任蜜林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此论断不仅对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认识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更好地处理国际关系和构建国际秩序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报告将围绕中国“和平”观念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展开。
随后,任蜜林教授从中国哲学的专业角度,对中国古代和平观念的语义、哲学内涵及现代意义做了深入地阐述。任蜜林教授首先对和平观念进行语义考察,梳理了“和”“平”及其连用的古文字源流与内涵以及古代典籍使用范例与文义。甲骨文中未见“和”字,但相近的“龢”字已出现,西周金文中“和”字已出现,“平”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出现,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先秦以来的古代典籍广泛使用“和”“平”,“和”具有协调、调和、和睦、和谐等义,“平”具有平坦、宁静、公正、公平等义。自先秦时期以来,“和”“平”连用已经出现,“和平”已被作为固定词语使用,并被应用于表达自然状态、人的身体状态、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等,含义与和谐、平和、调和、和睦等相应,在《周易》中还被提高到本体论和天下太平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任蜜林教授阐述了和平观念的丰富深刻哲学内涵及其独特哲学原理结构,和平是以“和”为体,以“平”为用,即“和体平用”。第一是“保合太和”的本体论,本体论层面以《周易》“保合太和”为核心,具有“天道”“地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等深厚内涵,宋代张载更是明确地将“太和”提高到本体高度,将其视为一切宇宙万物和运动变化的根源,以“太和”为本体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第二是“和实生物”的生成论,“和”虽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但并不能直接生出万物,而是需要经过分化,经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事物才能实现,“和实生物”体现了作为本体的“太和”如何具体生成万物的原则。第三是“和而不同”的实践原则,史伯、晏子等人辨析了“和”与“同”的差异,孔子提出 了“和而不同”思想,主张君子能够虚心采纳不同意见,并不强人从己,衍生出“忠恕之道”与“絜矩之道”,这一原则倡导人类在处理各种事情时要遵从各个方面的不同要求,而不是强调一切都以自身为出发点。最后是“天下太平”的理想宗旨,无论是本体论、生成论,还是实践原则,最终都指向一个理想目标,即追求“天下太平”,所谓太平,就是指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的状态,如《尚书》讲的“协和万邦”,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均体现了这一理想宗旨。而中华文明所追求的“太平”理想是建立在“和”的基础上的,是由“和”带来的,“和”具有本体论意义,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和”为体、以“平”为用的哲学原理结构,这一原理结构整体建立在道德秩序之上,中华文明建立起来的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的世界,都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随后,任蜜林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和平观念的现代意义。中华民族的和平性对新中国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由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基础,得到国际社会认同,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发展了这一原则,和平观念生发出新的生机和新的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这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重要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明对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任蜜林教授强调,当前我们要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努力创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讲座的末尾,与谈人曹振明副教授进行总结与分享,认为本次讲座从哲学角度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了中国和平观念的思想源流、哲学内涵、原理结构与现代意义,文献扎实、理论深邃、视角敏锐、高瞻远瞩,给人以深刻启发,不仅让大家对习以为常的中华文明标识性关键词有了新的深刻哲学性认知,而且为我们打开了中国哲学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视角、范围和内容,让我们看到哲学能够而且理应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及其丰富内容做出深刻的哲学反思,具有非常可贵、值得借鉴的方法论意义。张学广院长也表示,任蜜林教授的讲座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开端到新时代意义收尾,头尾呼应,对中国和平观念做了深入的文献学考察和哲学理论阐释,结合了几千年文化传统与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高度的体系性和建设性,具有深刻的政治高度和学术价值,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义理阐释和框架构建能力。最后,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