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9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正教授做客“西北哲学讲坛”第64讲,在长安校区1208教室作了题为“精气——先秦秦汉哲人生命观的关键词”的讲座。本次讲座同时是彩票平台排行榜
教学实践周线上活动,由张学广院长主持,彩票平台排行榜
贾来生教授与谈,彩票平台排行榜
师生70余人参与。

王正教授首先以秦汉月令图式的演变及其影响为线索提出了如何解释秦汉以降儒学的“神秘”化思潮以及汉儒的阴阳五行化是否是一种理性的倒退或断裂两个问题。王正教授指出,月令思想并非秦汉独创,其根系深植于先秦,如《夏小正》记载物候农事,《逸周书·月令》已具雏形,《管子》之《幼官》《四时》等篇目明确将政令、五行与四时挂钩,其中《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被公认为月令图式首次系统性整合,它将一年十二月与星象天文、物候地象、五行、音律、祭祀、政令、禁忌等严密对应,构建了“天人相副”的宇宙论框架。王正教授强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月令图式核心元素深度融入其“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不仅强化了“四时政令”的神圣性,例如王者政令失时则天降灾异,更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筋骨,使月令成为贯通天人的宇宙运行法则和人间政治伦理的终极依据,随后《礼记·月令》更是在汉代获得“经”的地位,成为月令思想的标准范本和理论渊薮。于是古代时间—空间—人事高度统一的思想体系开始形成、固化并深刻塑造了秦汉及后世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肌理,例如刑赏顺时、经济调控、祭祀礼仪的政治运作以及指导播种、收获、蚕桑、渔猎等生产活动的权威农事历书,使“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更为直观、体系化、具象化的表达,月令图式在秦汉定型后,其因天时而制人事的核心逻辑成为贯穿帝制时代的社会运行操作系统,直至近代科学时间观传入才逐步瓦解。
随后王正教授陈述了精气神的内涵。精是指精神、精气等,是指维护人体存在的高级物质,有阴精、阳精、元精等分类;气的内涵是元气、生气等,是人身体存在的物质根本,有先天与后天之气、清气与浊气等分别;神是指神灵、神明等,是身体所具备的高级能力,有元神、识神之分。其中气是作为生命本根的存在,气的观念得到重视与本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对于精气神的关系,伍柳仙宗则提出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观点。王正老师总结,身心意的话语体系偏重于精神状态,关注于精神的提升,关涉的是境界的问题,精气神则偏重于身体的保养和生命的保存。王正教授强调,在哲学的研究中,往往更关注于本然的、公共的、普遍性的问题,关注于形而上的论域。
在此基础上,王正教授提出了精气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根据《春秋繁露》、《通国身》所讲精气与气、身、国之间的关系,气分清浊,人分身心,精气贯身心,虚静则精气致,精致则心明身寿,精气治身而关乎人之善恶与国之治乱,所以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在精气与天地、生命节序的关系中,根据《韩诗外传》,精气是天地发生,男女生命的重要关节,天地精气分为五行,“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则变化有时矣;时得则治,时失则乱”,强调精气在世间万物中生长变换;在精气与阴阳、神灵、仁义礼乐的关系中,认为阴阳皆有精气,精气就是神灵,神灵即通仁义礼乐,王正教授强调精气在人神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贯通神和人,可以占卜连接神灵;在《论死》中记载“人、物也,物、亦物也”,人之所以生存的原因是精气,精气为道所生而生人,精气为人之生命本根,贯通血脉与精神,血脉为精气,精气有精神与骨骼,人的精气穷尽就会死去,精气散则人形体朽而人死,精气以虚静一可来之,而使人思精知明,保养精气,可得健康乃至长生,因此精气血脉、形体、死亡也有着重要关系;“道生一,一生精气,精气生万物。”人们通常通过呼吸精气来治理身体,从而达到志一太和的境界;同样的,精气在人的身心健康与运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精气来治理身体去除邪气,如果精气淤堵人就会生病,因此,王正教授强调平常锻炼,培养精气的重要性,锻炼者也可以在团体的运动中找寻到类似于宗教的神圣感,即凡而圣的精神体验。
最后,王正教授强调,精气的复杂性超越了很多哲学范畴,它既是诸子百家公用的,也是先秦秦汉通用的。互动环节,王正教授同与谈老师更为深入的解答、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同学们深受启发,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讲座圆满结束。